临沧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市蔗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9年12月30日在临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时间:2019/12/30 16:32:57|本文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点击数: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由副主任杨鹏飞、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同志组成调研组,以全市蔗糖产业发展为主题,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11月5日至8日,调研组深入双江、沧源、耿马、镇康、永德、云县,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蔗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蔗糖产业是我市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基础最厚、就业最多、涉农最广的经济支柱和民生基础产业。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蔗糖产业的发展,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级蔗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巩固提升蔗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蔗糖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及保障措施,制定一系列机制和扶持政策,保障蔗糖产业的有序发展。
市级设副处级甘蔗技术推广站,各县(区)分别设有专门的职能机构,市、县两级从业人员417人。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制定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耿马自治县推进蔗糖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的意见》,围绕“一根甘蔗吃干榨尽”的思路,按照一产蔗农创收、二产企业创税、三产就业创岗的目标,推动形成三产联动、三产融合的糖、酒、纸、饲、肥5大类15种产品的全产业链初见雏形。
全市现有南华糖业集团、凤糖集团、永糖集团(已停产)三大糖业集团公司,拥有17条制糖生产线(其中一条红糖生产线),日处理甘蔗总规模7.225万吨,从业人员848人。
2018/2019榨季入榨甘蔗535万吨(其中境外入榨72万吨),较上榨季减32万吨,生产食糖67万吨,出糖率12.6%,酒精产量4.6万吨,生物质燃料11.2万吨,有机肥1.5万吨,光合菌液体肥3万吨,食用酵母0.46吨,小包装糖35.78吨,产品销售总收入33.54亿元,共实现企业利润3270万元,实现税金总额15230万元。
2019/2020榨季甘蔗种植面积117万亩(其中市外22.39万亩),田蔗占22%,旱地蔗占71%,甘蔗专业村58个,甘蔗种植合作社、互助组577个,已建设糖料蔗核心基地42.1万亩。预计工业入榨量483万吨左右,预计需兑付蔗款20.3亿元左右,预计生产食糖63万吨左右,预计销售收入32亿元左右。
与上榨季相比,种植面积减少17万亩,工业入榨量减少52万吨,蔗款减少2.2亿元,食糖产量减少4万吨,销售收入减少2亿元。与历史最好水平比,种植面积减少近60万亩,工业入榨量减少近240万吨,蔗农减少收入近10亿元,食糖产量减少近30万吨,财税收入大幅下滑。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蔗糖产业作为临沧“丢不起、垮不得”的第一大产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是全市上下对蔗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到位,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致,在落实蔗糖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上还不到位,政府、企业、蔗农三者之间缺乏合理、稳定、高效运作的机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部署蔗糖产业发展不及时,出台的蔗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滞后,起不到指导作用;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及时、不果断等问题。
二是乡村两级应付心理、抵触情绪不同程度存在,以完成考核指标为重心,以农民收益来衡量产业效益,蔗糖产业发展情景不容乐观。
三是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对田蔗补助、机耕补助、良种补助以及生产物资垫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抵御风险的机制仍不健全,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政策性保险、甘蔗收购保护价和蔗糖联动等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是激励机制运用不充分,奖励兑付不及时,极大的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热情。
(二)稳固蔗糖原料基地压力较大。一是面积和产量逐年下滑。由于我市70%以上都是旱地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生产组织化和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加之劳动力缺乏、用工贵,种蔗成本逐年提高,产业争地日趋突出,产业比较效益低,导致蔗农的积极性不高,退蔗改种,甘蔗亩产效益低,甘蔗面积逐年减少。
近3个榨季共减少种植面积31.2万亩,工业入榨量减少84万吨,特别是永德县,2009/2010榨季至2018/2019榨季,面积由35.5万亩萎缩至6.17万亩,年均减少3.26万亩。横向对比,周边州市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普洱市,从2016/2017榨季的52万亩增长到2018/2019榨季的66万亩,增长14万亩。
二是种植新技术应用率不高,科研投入不到位。以全膜覆盖抗旱栽培技术为主的药、肥、膜一体化轻简集成栽培技术推广还有差距,仅占39%,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机械耕作12.14万亩,占10.3%,机械种蔗仅1.01万亩,植保无人机防控甘蔗中后期病虫害技术应用还不广泛,全市22.5万亩,只占19.1%。对良种繁育、扩繁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不广泛。
三是蔗款兑付不及时,影响种蔗积极性。截止12月12日,全市应付蔗款22.52亿元,已付21.77亿元, 未支付0.75亿元, 兑付率97%(其中:临沧南华糖业集团兑付率96%,临沧凤糖集团完成兑付)。对比烤烟、坚果等产业,蔗款兑付时间跨度较长,兑付不及时,比较效益差,严重的影响蔗农种蔗信心和热情,导致种蔗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甘蔗面积不断萎缩。
(三)制糖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制糖企业信心不足。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由于糖价持续低迷,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企业利润,不注重技术升级改造、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落实、核心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单产、降低原料成本、及时兑付蔗款带来的长期利益。永德糖业集团问题迟迟未得到妥善处理,企业欠款过大,重组困难,企业缺乏信心。
二是蔗糖产业链建设步伐滞后。目前,我市蔗糖全产业链协作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善,仅耿马自治县有一定的实际行动。产品主要以白砂糖为主,酒精生产、造纸和有机肥生产等延伸产业尚未做大,仅有的纸浆企业和生活用纸企业效益不明显;白砂糖的附加值低,没有实现精深加工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市场“产业话语权”。
比如,漂白蔗渣浆板、生活用纸、活性炭、木糖、果糖、钾肥等产业还处于空白状态,小包装糖、食用酵母、生物质燃料、液体肥等产量少,占比低,与种植面积、入榨量、产糖量全省第一的位置不匹配。比如,小包装糖,德宏州产量为2488.55吨,临沧仅为35.78吨。
三是工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利润低。受全市旱地蔗占比高、境外原料通关通行不畅影响,运输成本高,单位成本增加。早中晚熟甘蔗种植占比不合理,导致入榨扎堆,平均入榨量与日处理量不匹配,糖厂不同程度存在“吃不饱”情况。如幸福糖厂,入榨量只达到生产规模的30%左右。产品利润低,2018/2019榨季,白砂糖平均利润仅为78.17元/吨;酒精产量为全省第一,但单位利润最低,临沧市为240元/吨,德宏州最高达1361.46元/吨。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重新审视蔗糖是“丢不起、垮不得”产业的主导地位,认清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切实压实领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
一是认清蔗糖产业发展形势。对全市蔗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全市上下发展巩固蔗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消除基层干部群众应付、抵触心理,打消企业发展顾虑,形成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政府、企业、蔗农协同配合,互利共赢的共识。
二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蔗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落实领导负责制,在种、管、产、消上强化领导责任,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完善机制体制。市级层面要统筹谋篇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和完善价格联动机制、蔗糖兑付机制、工业反哺农业机制、税收反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奖惩机制和扶持企业发展机制,处理好政府、企业、蔗农三方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机制作用,切实夯实组织领导基础。
四是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支持蔗糖产业发展,切实解决市场、企业、基地建设等问题。按时全额兑现奖励政策,认真落实农机补贴和机耕补贴政策,不失信于基层干部群众、不失信于企业。
(二)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蔗糖产业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品种改良进程。加大甘蔗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工作,加大对一级甘蔗良种扩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建立二级扩繁综合示范基地,加速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进而提高产量。
二是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推广“良种+农药+肥料+薄膜”一体化的轻简栽培技术,加强甘蔗中耕管理,认真组织好病虫害防治、除草和施肥等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是要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化管理,固化核心甘蔗基地。
(三)大力推进制糖主业和产业链延伸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制糖工艺提升等核心技术创新,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围绕“一根甘蔗吃干榨尽”的思路,进一步推进第二车间开发和扩大产品种类,促进蔗糖产品提质增效。以蔗梢饲料、固体有机肥、液体有机肥、蔗渣纸浆、生活用纸、酵母系列产品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大力推广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甘蔗叶梢、蔗渣、糖蜜、滤泥、废醪液等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进而延长蔗糖产业链,提高蔗糖产业附加值。
(四)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作为,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要支持和鼓励制糖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在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方面重重着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等水平,提高企业开拓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要正确引导永糖集团妥善处理好问题,尽快摆脱困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