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回答实录
(2020年11月3日上午9:00至11:00,在临沧市会议中心一楼一号报告厅)
时间:2020/11/6 11:32:28|本文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点击数:
1、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菊问:在近年中美经贸摩擦尤其今年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特殊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十分严峻,各级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请问我市近年来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目前的总体就业形势如何,下步还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促进就业?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美荣答: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全国各类企业用工大幅减少、裁员率明显增长,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复退转军人等各类群体找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为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市人民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十七条政策措施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了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大力发展产业吸纳就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企业市场准入,提升就业空间。加大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就业力度,2018年以来全市下拨各类就业创业资金3.15亿元,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2%以内。
二、政策支持援企稳岗。稳企业就是保就业,我市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援企稳岗,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失业保险参保企业,按其上年度缴纳的失业保险费100%返还企业。2018年以来为1196户企业返还资金2099万元,惠及职工52259人。二是为企业纾困。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失业保险参保企业,按照属地县(区)6个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标准,给予困难企业稳岗补贴。今年为12户困难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19.69万元,惠及职工2049人。三是落实阶段性减免、缓缴、延缴企业社保费政策,2018年以来为3087户企业减免社保费3.28亿元,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大力实施就业扶贫。一是有序转移就业。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加强精准对接,畅通“绿色通道”,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44.1万人,组织化转移就业率达52.22%。二是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紧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用好职业培训补贴和稳岗补贴政策,创建就业扶贫车间8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3571人。三是兜底安置一批。开发乡村公益岗兜底安置“三无”农村贫困劳动力13475人。
四、大力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制定《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扩大规模达2340人;开展教育体育系统和卫生健康系统两个专项招聘,实现就业1865人;开展“百日冲刺”行动,落实8个一批项目计划,安排名额4953个,其中:公务招考156人、事业单位招聘584人、社会工作者招聘218人、就业见习90人,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4088人次,已就业2029人,就业率达49.79%。对70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实现就业621人,就业率88.2%,向剩余未就业的83名贫困大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905个用于兜底保障就业。
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健全实名制就业信息台账,实现招聘岗位对接、失业保险和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办理等公共就业服务“线上”办理。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18.39万人,转移就业84.62万人,转移率达71.47%,其中农村贫困劳动力228559人,转移就业147769人,转移率达64.65%。今年10月,省人社厅随机抽查结果显示,我市就业信息准确率达83.47%,为全省第一。二是建立省外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站,与省内外562家企业建立用工招聘合作联系对接机制,打造“临沧家政管家”“佤山艺人”“云岭茶叶加工师”等一批叫得响的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三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严格执行失业保险金标准,并做到应发尽发、及时、畅通、安全。2018年以来,为5822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3747万元。
六、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带动就业。加快推进临沧职业学院建设项目和临沧技师学院申报工作。临沧职业学院建设项目已于10月30日开工,该项目规划用地172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5.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42.86亿元,批准在校生规模2万人,为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专科学历层次的公办学校,预计2023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全力推进临沧高级技工学校晋升为技师学院工作,对标对表,先后完成隶属关系调整、解决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达标、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必将快速推动把我市劳动力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传递,促进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七、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推动就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今年,市政府下大力气,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抽调214人组成工作突击队,建立县区政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包保责任制,扎实开展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夏季攻势专项行动,有力推动政府投资和国企在建工程建设项目“六制一金”制度的全面落实。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85件(其中:立案20件,行政协调处理65件),涉及农民工7142人,落实农民工工资542万元。同时,加快建立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严格审核、纠正歧视性招聘信息,引导用人单位树立公平就业意识。
今年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系列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地,我市“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成效明显:1至10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25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43%;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0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83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25%;开发公益性岗位4412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3%;城镇登记失业率3.6%,有效控制在4.2%目标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9500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83%;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6751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4.7%。目前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衡,压力较前期有所减轻,农民工就业超过去年的总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但就业促进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一是市内岗位挖掘难。我市农业产业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低,工业企业量少质弱,三产正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就业能力弱。二是就业结构性失衡,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并存。三是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不强,片面追求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出现了考试热,“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突出。下步,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下,贯彻市人大常委会此次工作询问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强化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宣传激励、舆论引导、风险防控等措施,切实加大“稳就业”工作力度,扎实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要继续认真抓好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一是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大力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放宽企业市场准入,提升产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二是开发更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三是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适当延迟大中专毕业生录用接收,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四是增强劳动者市场就业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2、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永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拥军问:“保市场主体就是稳就业保民生”。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市一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多困难问题。比如,南华糖业集团今年境内外甘蔗的砍收、拉运所需工人的保障面临较大困难,永德昌明铁锰矿业公司存在春节后外地技术工人返岗慢,熟练工人留不住、招聘难,自备电站收费不合理、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请问我市在援企稳岗、帮助工业企业渡过难关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下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吴尊宝答:为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破冰前行,我们在抓实上级纾困惠企政策的同时注重政策补位,研究制订和精准实施了市级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持企业发展活力。第一,坚持高位推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制订出台了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构建了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全市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凝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工作合力。创新建立了县(区)党政“一把手”抓工业化的年度述职制度,强化“一把手”抓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新型工业化宣传系列活动,累计发布宣传稿件 197 条次,营造大干工业的浓厚氛围。第二,强化服务保障,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服务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企业困难问题交办机制,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原料采购难、资金筹措难、产品销售难、人员返岗和招聘难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 546 个,现已全部交办并已解决305 个,全市 171 户规上工业企业和 36 个重点工业项目已于 3 月初全部复工复产。第三,抓实政策落地,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对疫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降成本、保稳定工作。1 至 9 月,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0.58 亿元,减免税收 2.2 亿元。积极向上争取各类工业扶持资金1.01 亿元,协调金融机构与 210 户企业签订融资和担保协议,签约融资额 52.74 亿元,已投放贷款 14.75 亿元。深入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帐款工作,年内累计清偿 36.03 亿元。第四,聚才育才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和动员全市中小企业参加云南省 2020 年中小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促进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对接。积极组织开展 2020 年临沧市中小企业秋季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200 余人。举办了民营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水平。下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服务保障企业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定期督查、检查和评估机制,让政策精准落地,让企业在政策沐浴下提振信心、激发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和完善企业困难问题交办督办机制,组建要素保障和困难问题交办督办团队,及时、精准、高效解决企业发展不顺心、不安心、不放心、不舒心等问题,努力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浓厚氛围。
3、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沧源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繁荣问:长期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比第二位,外贸进出口又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多困难问题。比如,因从严从紧从实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很多外贸企业老订单延期或减量,新订单减少。加之,由于跨境运输实行“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封闭管理”,货物转运、仓储成本增加,搬运工大量减少、装卸费用翻倍等问题突出。请问我市在稳外贸、稳外资和稳外贸主体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成效如何?下步还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市商务局局长周永智答:目前,全市共有外贸获权企业609户,经初步统计,外贸企业吸纳就业约3000人。2020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货物贸易面临较大压力,我市广大外贸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目前,全市有实际经营业绩的外贸进出口企业仅有100户,1—9月,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9.39亿元,同比下降14.8%,其中,进口25.8亿元,同比下降18.2%,出口13.59亿元,同比下降7.6%,总量排名全省第7位,增速排名全省第9位。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稳外贸、稳外资和稳住外贸主体的压力不减,任务非常艰巨。
针对部分外贸企业老订单延期或减量、新订单减少,以及由于跨境运输实行“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封闭管理”带来运输成本增加等问题,商务部门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外经贸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临沧实际重点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措施,努力将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对我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六稳”“六保”系列政策措施;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四是积极推广应用边民互助组参与边民互市贸易监管模式;五是加大宣传吸引外资;六是加强对缅合作,确保疫情防控和经贸往来两促进。
面对全球尤其是周边国家疫情蔓延、全市进出口贸易增长短期内难以扭负为正的严峻形势,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继续巩固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危为机,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二是加快推动边民互市扩容发展;三是积极推动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四是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五是营造良好的外经贸营商环境。
4、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忠平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热点。但目前,我市创业孵化器的数量总体较少,且除市双创中心能够提供创业人员一定的硬件设施及政策服务以外,其他创业园区、创业基地能够提供的创业服务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创业者“拎包入驻”的创业需求。请问我市在支持创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主要存在哪些困难问题,下步将如何解决?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林俊答:大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市落实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人社部门重点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2018年以来,全市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11262名劳动者自主创业,发放贷款15.18亿元,带动就业42614人。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共向91名创业大学生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273万元,向32名创业大学生兑现场租补贴25.38万元。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2018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培训52期,培训创业人员1183人。三是重点在大中专院校、工业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一批省级创业平台。目前,全市共有4个省级创业园,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校园创业平台,入驻孵化项目138个,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517个,带动毕业生就业215人。
当前,我市创业工作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我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创业基地建设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劳动者入驻创业的需求。 二是我市创业导师队伍质量不高,创业跟踪服务机制不健全,助推劳动者成功创业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下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计划”。持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动员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利用仓储场所、闲置楼宇等打造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优化创业孵化基地布局,增加创业孵化基地供给。二是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将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员吸纳入创业导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创业孵化服务软实力。三是指导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对标省级创业示范园创建标准。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创业示范园,提高创业孵化服务能力水平。四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继续扩大“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宣传覆盖面,提高知晓率,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给予贷款扶持。五是加大创业补贴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创办带动脱贫效果明显,且创新示范效应明显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纳入创业补贴范围给予扶持。
5、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凤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曹宪勇问:当前,临沧以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相对较大,但在调研中发现,投资带动本地劳力就业的比例不高。比如,全市7条在建高速公路中共使用工人2.15万人左右,但本地工人仅2900人左右,本地工人占比不高。请问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地用工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步将如何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恩杰答:临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地用工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施工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临沧在建7条高速公路和1条铁路平均桥隧占比达73%,桥隧占比特别高,施工难度非常大,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导致所需工人专业技术特长要求非常严。临沧作为欠发达地区,本地工人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培训较低的影响,缺乏有技术特长的工人,进场到桥梁、隧道施工时有畏难情绪,部分本地工人不敢进场,致使用工企业在用工时非常慎重,招聘本地工人用工仅在搬运、临时工等低端领域。二是本地工人普遍思家情绪严重。由于本地工人离家较近,常回家过节、做客、照顾家人等,导致用工企业不能固定安排用工、耽搁企业施工、影响工期,致使用工企业更愿意选择外地工人。同时,部分本地工人因私事耽搁,出勤率不高,每月结算工资不多,与外出务工相比工资较低,导致本地人更愿意外出务工。三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队伍相对稳定。据了解,重大项目施工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施工队伍,跟随企业项目在那里,施工队伍就到那里,招聘项目所在地工人较少。据统计,云南铁路、高速公路在建项目用工绝大部分为外省工人,云南本地的工人仅占30%左右,临沧本地工人就更少。
下步我们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本地工人的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本地工人严格遵守企业纪律,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施工企业沟通,争取尽可能的用临沧本地工人,让本地工人得到锻炼,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以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四是结合发改部门职能职责,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就业项目,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6、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群问: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六稳”、“六保”系列政策措施,并先后下达了大量就业补助资金,对稳就业保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市各级财政困难,一些就业资金存在拨付不及时不到位情况,给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县区由于财政“三保”压力大,存在就业资金拨付不及时情况。再比如,创业担保贷款7%的贴息资金需由市县承担,由于多数县区财政困难,存在贴息资金配套不到位问题。请问我市就业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如何?工作中主要有哪些困难问题,下步将如何解决?
市财政局局长欧再国答:2019年以来我市共筹集下达中央就业专项资金24472万元,其中:2019年度下达 12087万元,2020年度下达12385万元;2019年筹集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7900万元,专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2021年前使用完成)。2019年新发放贷款50245万元,其中:个人贷款项目发放贷款46615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发放贷款3630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09582.01万元。2020年预计发放贷款72685万元,其中:个人贷款发放额69285万元,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3400万元。2019年新增贷款贴息金额为6687.26万元,应支付贴息资金为7014.06万元,实际已支付贴息资金5235.82万元。县级承担创业担保贷款7%的贴息资金应到位986.27万元,实际到位680.62万元;2020年全市共需创业担保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7069.73万元、奖补资金508.79万元,省级财政贴息资金2323.87万元、市县财政补贴资金691.48万元。县级承担创业担保贷款7%的贴息资金应到位615.18万元,目前到位295.33万元。截止10月15日,2019年下达就业专项资金12087万元,已拨付11693万元,未拨付394万元,拨付率达96.74%。2020年下达就业专项资金12385万元,已拨付到位8188.93万元,未拨付4196.07万元,拨付率达66.12%。2019年市级筹集的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7900万元,截止10月15日已下拨各县(区)资金共5650万元,其中2019年拨付1600万元,2020年拨付4050万元。
我们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及时转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相关文件,要求县(区)严格按规定管理拨付和使用资金;二是及时跟踪专项资金的拨付情况;三是对下达的就业补助资金到位情况进行通报。其中,2019年通报2次,2020年已通报2次。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问题:一是县级财政困难,保工资、保基本民生压力大,财政资金统筹调度困难,导致部分就业补助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到位、创业担保贷款7%的贴息资金未配套到位。二是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与以前年度相比有较大变化,导致资金支付进度缓慢。三是县区政府存在资金被拉用情况,目前仍有两个县存在2019年就业专项资金未拨付完的问题。下步,我们将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推进问题解决:一是继续对社会保障就业专项资金拨付情况进行通报,并责成县区政府制定资金拨付整改方案,务必在今年底以前整改到位。二是2021年争取就业专项资金纳入年度专项检查计划。三是督促县区财政部门切实履行好资金筹集、拨付、监管职责,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四是加强资金监督,规范资金审核审批流程,严格按照资金支出范围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
7、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耿马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田志高问:近年来,随着我市进一步深化与缅方的交流合作,缅籍工人进入我市就业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多,成为我市蔬菜种植和甘蔗砍运的重要力量。但今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大量缅籍工人无法进入我市境内务工,使蔗糖企业面临用工紧缺的巨大压力,境外100万吨甘蔗砍运也面临同样压力。企业告急,各级领导非常关心重视。请问我市今年将如何发挥市内劳力优势,有效组织境内外甘蔗的砍收、拉运工作,解决这一用工压力问题?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世平答: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缅籍人员无法进入我市境内务工,导致农业产业季节性用工紧缺,严重影响了我市甘蔗砍运入榨和秋冬蔬菜种植采收。为切实保障我市甘蔗砍运入榨等工作,我们和临沧南华糖业公司等制糖企业研究,并且向市人民政府报送了相关政策性建议的请示,准备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解决制糖企业砍、运、榨用工困难问题:一是提高甘蔗砍运入榨工作组织化程度,加强政府和制糖企业合作,优化甘蔗砍运入榨工作的组织协调,按照各制糖企业实际情况,及早制定甘蔗砍运入榨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实行一厂一策。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和发动种蔗农户组织起来,成立甘蔗砍运互助组或合作社,采用换工、互助等方式进行甘蔗砍收工作。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在县内、市内组织农村劳动力到蔗区务工。二是争取特殊政策,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输入缅籍个人投入甘蔗砍运入榨等工作。争取在境外疫情有所缓解、不影响疫情防控大局的前提下,制定严格的外籍民工疫情防控措施,协调相关管理部门给予办理缅籍工人入境手续,缅籍工人入境按规定进行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后,解决甘蔗砍收和糖厂榨季用工问题。三是大力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和装车技术,用机械替代人工。2019年12月,我们和临沧南华糖业公司制定了《临沧南华蔗区开展甘蔗机械化收割突破性试验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计划到2022年,培育本地机械化收割服务组织15个,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20000亩以上,机收产量80000吨以上。预计可以减少用工9万个用工日。针对今年新情况,计划加大工作机械化收割工作力度,全市计划机械化收割面积6400亩,收割吨位32000吨。同时投入500台甘蔗装车机械手进行机械装车,尽量减少人工投入。
8、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临翔区忙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张万平问:由于受近年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沿海地区很多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之今年来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外向型企业用工萎缩,致使很多农民工返乡,给脱贫的很多家庭带来了返贫风险。一些县区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返乡人员的创业就业问题。比如,云县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每户给予5至3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贴息贷款等。请问我市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确保返乡贫困劳力返岗就业、就近就业和创业就业?下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脱贫户的收入稳定?
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本菊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扶贫办坚持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两促进”,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工作,有效防止了返贫情况的发生。一是精准摸排底数。充分发挥1875名驻村工作队员力量和47名督查巡查组力量,深入千家万户,扎扎实实做好外来人员摸排工作,同时了解贫困群众就业意愿。并一对一做好上门宣传培训工作。经排查,全市共有贫困劳动力22.8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368942人的62%。有外出务工意愿贫困劳动力6079人,2020年以来返乡贫困劳动力414人,其中省外返回279人、省内县外返回135人,已全部实现再就业。二是有序转移就业。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主动摸清外出务工人员底数,掌握劳务协作地区就业信息底数,实现“点对点”对接输出,实现有序流动、稳定就业。认真梳理劳务输出民情账,目前,全市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14.84万人,占2019年度12.38万人的119.9%,其中,省外务工4.85万人、省内县外务工1.76万人、县内务工8.23万人。跨省点对点输送802人。三是挖掘就业潜力。利用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挖掘乡村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环境整治、生态管护、乡村建设等公益岗位,优先选聘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目前,全市共有扶贫车间85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3571人。全力帮助全市236个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1300人。全市贫困劳动力公益岗共13475人,其中:护林员5050人、护路员1609人、保洁员2945人、护水员10人、村务管理员419人、其他公益岗3442人。四是做实小额信贷。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稳定,保持利率、期限不变,简化流程,加快审批,切实做好发放工作,保障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需要,促进了未外出及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在延长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基础上,将还款期限进一步延长至2021年3月底,2020年12月31日前签订的扶贫小额信贷合同(含续贷、展期合同),在合同期限内各项政策保持不变。疫情期间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对有产业发展需求的做到应贷尽贷,三年期满后有困难的可以延期。今年以来累计办理展期续贷221户、金额991.41万元,延期348户金额1615.55万元,新增贷款3031户,金额12828.92万元。五是加强产销对接。我市立足特色和优势产业,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扎实开展好消费扶贫行动,目前,全市实现县(区)、乡(镇)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730个,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32.12亿元,带动13.98万贫困人口增收,促进贫困人口就业1920人。完成了全市77个供应商、176个扶贫产品认定,产品价值总量32.17亿元,实现销售金额3.42亿元。“832”平台已上线37个已认定的供应商、61个消费扶贫产品,实现销售额223.55万元。中央、省级定点帮扶单位和集团帮扶单位以直接购买或帮助销售当地农副产品等方式开展消费扶贫,累计金额达2.51亿元;上海市崇明区与我市结对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实现消费扶贫金额3385万元。此外,我们还在崇明区设立了原味临沧馆、在东航集团上海总部和云南分公司分别设立了临沧产品体验馆,通过直接购买、线上交易等方式完成销售104万元。下步,我们一定把云南省出台的十条措施加强产业就业扶贫落实到位。科学统筹谋划、精准摸排监测、促进农业生产、强化产销对接、有序转移就业、挖掘就业潜力、加强投入支持、加强产业补贴、加强就业奖补、做实小额信贷。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9、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工业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罗正武问: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职业培训工作,但执行中一定程度存在“政府和部门热、培训群体冷,培训机构热、基层企业冷”的现象,培训的效果不够好。比如,很多部门在开展培训时,往往使用“智能手机”的青年人多数已外出,实训群体大多为使用“老年手机”的“留守老人”。加之,一些培训准备不充分,一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有限,经常出现培训需求错位和重复培训现象。请问我市下步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改进职业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林俊答:针对我市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过程中,出现“政府和部门热、培训群体冷,培训机构热、基层企业冷”的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加以改进:一是下好提升行动“一盘棋”,提升精准服务率。加大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构建人社部门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分工负责、共同发力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体系,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作用,提高精准培训服务能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提升行动政策知晓率。有针对性的制定宣传方案,依托主流媒体、门户网站、12333、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介,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进一步提升政策宣传知晓率和覆盖率,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熟悉了解并能结合实际用好用活用足政策。三是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企业走访率。整合使用各方力量,组建企业培训政策咨询及服务专员队伍,采取主动公开、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议等不同方式,与企业面对面进行交流、座谈,结合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制定培训方案。四是以企业职工为主,扩大培训覆盖率。为企业提供“送培上门”服务,切实化解工学矛盾,为企业提供集中办班、集中培训、集中兑现培训补贴的“一条龙”服务,提高企业和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与企业用工精准对接。同时,统筹兼顾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大力开展“点菜式”“菜单式”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定向、定岗、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五是加大技能培训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实际,加大“临沧管家”“临沧茶匠”“云岭茶叶加工师”“临沧陶匠”“佤山绣娘”等培训品牌的培育力度,激发企业和劳动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