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大论坛

沧源佤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8/9/10 11:18:30|本文来源:沧源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陈卫东|点击数:

 一、沧源佤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佤族服饰是佤族人民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是佤族人民生存环境、生活态度、艺术鉴赏、精神追求的体现,既是佤族人民的物质支柱,又是佤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

 沧源是佤族聚居区,全县18万人口中,佤族人口占81%。新中国成立前,沧源佤山可以说是与世隔绝,相对封闭的,佤族女子自幼要学习纺纱织布这一技艺,并代代传承下去。在长期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中,佤族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衣饰装束、婚嫁、节日、丧葬等习俗文化,也得以保存下来。

 服饰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她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成为人们认识该民族群体的重要识别标志。

 随着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促进佤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佤族服饰文化产业,其产品已经深入到佤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使佤族传统纺织技艺得到保护、传统和发展,2005年,沧源佤族纺织技艺被临沧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县城勐董有佤族服饰加工作坊、销售商铺等小型企业26户。其中,当地户籍的6户(佤族3户、汉族2户、傣族1户),四川的10户,浙江三门的1户,湖北的1户,河南的1户,缅甸(户板、腊戌)的7户。

 此外,有手工技能的在县城勐董生活的佤族干部家属,县城附近的永和佤族妇女,也在自己家里加工一些传统佤族服饰。

 代表性的佤族服饰企业有以下3户:

 三门民族服装店业主金玉叶,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人,1989年到沧源进行服装加工销售的个体工商户。1991年,沧源文工队应邀赴国外演出,要求文工队员身着佤族服装。出国前夕,县文工队副队长赵俊政,按照佤族传统服饰,自己做了简单的设计后,便找到金玉叶,并指导她缝制加工佤族服装。此后,金玉叶注册成立沧源三门民族服装店,至今已从事佤族服饰加工销售20多年了。她的布料主要是以佤族传统手工艺织锦为主,也使用缅甸瓦城的机织锦和内地的纤维布料。佤族传统手工艺织锦,先由金玉叶设计织锦的纹理、样式后,交由沧源县城附近的永和村妇女在农闲时纺织,再由她全部收购,加工成各种式样的佤族服饰。

 三门民族服装店的佤族服饰都是由金玉叶自己设计、加工、销售的,并注册了“牛头”“草房”等佤族服饰商标。目前,她在县城广场路大街有一个加工销售作坊,沧源葫芦小镇有一个销售商铺。年加工销售佤族服饰1000多件,年销售收入30万元。

 司岗里民族服装有限公司2012年10月注册成立沧源司岗里民族服装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为服装厂),是以生产加工民族服饰为主的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民族服装、民族针纺织工艺品等产品种多,款式丰富,注册有“佤山搏”“司岗里”“摸你黑”等佤族服饰商标,申请服装专利8个。目前,在沧源县城勐董有4个佤族服饰销售店。几年来,公司在民族服装的设计、开发、生产上,采用原生态织材和传统手工编织的特色布料,在保留佤族服装基调的前提下,又不断的加入时尚元素,对服装的设计、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良。

 佤乡永和民族服装店2006年注册成立,业主肖依嘎是永和社区6组的佤族妇女。主要以佤族妇女服饰为主,其品种、款式丰富。佤族服饰,由她自己设计各种款式,由永和社区的佤族妇女和其他佤族服饰加工店负责加工,产品由她回收销售。每年的圣诞节、春节、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新米节等这些节庆前夕,肖依嘎的销售店要销售出300多套佤族服饰。

 二、制约佤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因素

(一)佤族服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省委提出把云南建设成文化大省以后,2004年临沧市委提出“打造佤文化品牌”,从此,开启了佤族服饰文化研究历程。近二十年来,许多学者独辟蹊径,对佤族服饰文化已有不少探讨,并公开发表和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佤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观佤族服饰的研究,笔者认为,过去佤族服饰的研究基本上是徘徊在民俗学或民族学的物资文化的研究范围内,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对佤族服饰表象的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广,跨学科研究 的不多。对佤族各支系、各地区的服饰没有进行梳理。佤族有三大支系,每个支系的分布地域和居住地区广泛,生活习俗存在差异,也表现服饰的地域特征。可以说,佤族内部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服饰也各不相同,这就呈现出佤族服饰五彩缤纷的状态。由于研究的局限性,便导致当下沧源佤族服饰式样单一化,没有体现佤族服饰的地域性和多元性。

(二)品种开发不够

 如前所述,由于研究深度和广大的局限,佤族服饰品牌开放也就有局限性。不可否认,随着现代服饰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佤族服饰保留的范围越来越小,除节庆活动、会议要求着佤族服饰外,平时的生活着装已主流社会化,特别是村寨佤族群众、中小学生着佤族服饰的很少。也就是说,当下佤族人的平时着装,已经基本汉化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服饰本身来说,特别是佤族女装,一是穿戴复杂麻烦,制作费时费力,价格偏高,不如主流社会的生活时装简单快捷,省时省力,便于劳动。

 二是现在制作和流行的佤族服饰,大多是节庆的盛装。因适宜人们休闲、外出劳动的佤族生活装开发少,式样不多,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穿戴需求,因此人们外出劳动时多不穿佤族服装。这样便使佤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退化,佤族文化符号也正在从佤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三)市场发育不足

 沧源佤族服饰产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佤族传统纺织技艺为代表的手工艺产业化市场发育迟缓,表现在市场规模小,实力薄弱,文化资本市场不景气,专业市场不规范,无法形成完整的佤族服饰产业链,佤族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面临挑战。此外,沧源县城的佤族服饰加工店,生产小作坊和小企业加工使用的布料大多是缅甸佤城的机织锦;佤族传统纺织技艺的开发不够,使其在市场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四)发展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佤族服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发展产业,尤其是要发展文化产业,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的。如,沧源佤乡永和民族服装店的肖依嘎,2006年开始佤族服饰加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她用来加工佤族服饰的机织锦等原材料,是向缅甸佤城的机织锦厂家先赊来使用,等到加工销售产品后才把布料本金支付给厂家。一些服饰加工店,缺乏资金,要小微企业贷款,由于政策规定,需要抵押担保,也就没有更多的发展资金。

 目前,沧源佤族服饰小产业,虽然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影响力不大,满足不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人才出现断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沧源佤山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佤族年轻人与外界的交流接触越来越广泛,外来文化元素也不断冲击佤族传统手工纺织这些古老文化,年轻人挣钱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多。

 目前,在勐董的永和、帕良,勐来的曼来,糯良的帕秋、贺岭,岩帅的岩丙以及县城勐董,从事佤族服饰纺织加工的都是中老年佤族妇女,适龄佤族女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关注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人越来越少,佤族传统纺织技艺出现断层,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意见建议

(一)好人才培养

 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佤族服饰产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有了人才才能谈发展。目前在沧源县城勐董,从事佤族服饰加工销售既有来自浙江、四川、湖北、河南的内地人,也有土生土长的沧源人。来自内地的从事佤族服饰加工的这些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高等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高一些。

 土生土长的从事佤族服饰加工的大多是中老年佤族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县城勐董从事佤族服饰加工的本地人才中,参加过民族服饰设计专业培训的只有一人。许多人是根据传统的作法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进行设计加工的,而且她们年龄较大,她们所积累和掌握的传统技艺,是无形的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传承发展。

 佤族服饰产业人才可以通过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培养当地人才。请当地有实践经验、掌握传统技艺的人授课,让她们的经验和技艺得到传承下去。也可以把内地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服装设计大师请来授课,让把他们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带入沧源。还可以选送年轻人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二)好品牌设计加工

 目前在沧源县城加工销售的佤族服饰,已经注册的有“牛头”“草房”“佤山搏”“司岗里”“摸你黑”“佤城”等佤族服饰商标。这些牌子的设计,都是加工企业主、商铺店主自己设计的。如前所述,由于研究不够,其设计的样式也一般化,而且外形还有些趋同,没有体现沧源佤族服饰的地域性和多元性,而且有些手工加工粗糙,缝制技艺和水平有待提高。

 打造品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民族服饰的变革要以传统服饰为根本,万变不离其宗——不要失去族群的特征。也就是说,民族服饰的革新应服务于本源,要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变”。居住在沧源中东部地区的主要是佤族的布饶支系,西部的芒卡镇居住部分阿佤(本族)支系,班洪、班老一带的布饶支系,由于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穿戴基本受到傣族影响。

 根据布饶支系的分布区域和服饰特征,沧源佤族的传统服饰大体可以分为:岩帅型、岩丙型、糯良型、曼来型、永和型五种类型。

 这五种类型各具特色,尤其是妇女服饰。如果能根据沧源各地域的佤族服饰元素进行不同品牌的设计加工,可以保持族群服饰文化自身的外在特征,从而给各地域、各族群提供一种心里上的信任感,这样既可以不失去民族历史文化的“特征”,也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品牌选择,这样的品牌就可以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佤族服饰需要创新和发展。创新不能是乱创新的,创不好就是灾难,创新需要以传统文化的前提。佤族服饰创新和发展,要有民族服饰研究机构和民族服饰专家的指导,以避免有失偏颇,保持民族传统特色。在做好佤族服饰品牌的设计加工方面,要树立“人才是根本,品牌是关键,设计是前提,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创新是品牌的动力”的理念。

(三)从政策上扶持佤族服饰产业的发展

 沧源县城的佤族服饰加工店、销售商铺等小企业,除了按照规定到市场监管、税务、工商联等部门办理相关证照外,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进行管理。佤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形成,缺乏对佤族服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配套政策支持和体制构建,沧源县城的佤族服饰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大多是靠自有资本金进行生产和滚动发展的。

 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政策的调整,建议沧源县委和县政府重视佤族服饰产业的政策扶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引导组建佤族服饰文化产业协会,给予佤族服饰加工作坊、销售商铺等小企业优惠政策倾斜,促进沧源佤族服饰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

(四)高度重视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

 应用是最好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佤族服饰,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需要探索佤族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服装的有机结合,推出具有佤族风格的时代生活装、礼仪装、工作装、休闲装、婚纱装等,以适应各种场合穿着,使沧源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发展佤族多元化着装时,要把握好民族与时尚、继续与借鉴的关系,使佤族服饰传统与现代审美追求,佤族服饰元素与主流社会相和谐,使佤族服装走向市场,走进千村万寨,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主流社会,使之成为亮丽的旅游商品。

 这既有利于传承保护佤族服饰文化,培植佤族服饰产业化的新发展,也有利于将佤族服饰这一具有佤族特色的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和产业化优势,为世界佤乡的群众和游客服务,推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民族经济的发展。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