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区人大 > 耿马

人大代表俸绍春用指尖传承非遗技艺带活乡村经济

时间:2025/9/3 15:11:28|本文来源:耿马自治县勐撒镇人大主席团 |作者: 严 周 李应梅|点击数:

 在耿马自治县勐撒镇翁达鼓凳厂,细长的藤条在指尖翻飞,一件件精美雅致的鼓凳逐渐成型,这些凝聚着古老智慧的藤篾制品,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而带领大家打开这扇致富门的,正是耿马县人大代表、翁达村党总支书记、临沧市非遗传承人、临沧市“百名大师”俸绍春。

 俸绍春自小浸染藤篾编织技艺,深知其价值,当选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责任重大。“非遗传承不能只停留在保护名录里,更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真正造福一方百姓。”俸绍春说。 他将非遗传承与代表履职紧密结合,深入农户家中走访,倾听大家对这门手艺发展的心声。

 如何让散落在村里的老手艺人重拾技艺,并吸引年轻人加入?俸绍春代表充分发挥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和乡土“百名大师”引领作用,组建藤篾编织非遗技艺传承团队,并组织村民参与编织技艺培训。

培训内容既严格遵循古法,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参与过培训的村民尹普金说:“俸代表常说,藤条要韧,人心要齐,我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编不好的生活。”

 为了让藤篾编织产业走上组织化、产业化的路子,俸绍春不仅精益求精提升编织技艺,确保核心技法不走样,更致力于探索藤篾编织在当代的生存发展之道。

 从原料选取到造型设计再到产品销售,他积极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和平台,联络展会、对接电商、开拓文旅市场,为“翁达鼓凳”打通销路。同时,发挥村“两委”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编织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将藤篾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藤篾编织合作社,由合作社制定编织标准、提供技术指导,集中收购农户制作的鼓凳,统一外销,既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村民金顺成边熟练地编织着边说:“守着家就能赚钱,编一个鼓凳能挣一百多,日子像这藤条一样,越编越有劲头!”2024年,翁达村有130户336人从事藤篾编织产业,年手工编织藤篾产品达2.4万件以上,总产值达600万余元,实现人均增收1.3万余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以上。

 俸绍春代表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履职真谛。他让藤篾编织技艺,走向了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实现了“活态传承”与“有效增收”的双赢,非遗的种子,在共富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如今,翁达村的藤篾鼓凳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那坚韧的藤条,不仅编织出精美的器物,更编织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也编织着一位人大代表扎根乡土、不负重托的赤诚情怀。

录入者:田志福 责任编辑:田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