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研究

把握深刻内涵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2017/12/7 15:20:13|本文来源: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作者: 张子平|点击数: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准确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政治学的基本命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构成核心的政治理念。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主体。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人民群众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人民或亲自、或依法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活动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并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是关于事物向前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质变与量变等诸多形态,这样的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我们不能把政治发展束定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似乎在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

 政治发展多样性和多模式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才能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社会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在中国,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不搞两党制或多党制的竞争选举,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和共产党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建言献策、出力使劲,绝不像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那样,为了争夺执政地位,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彼此对立,互相倾轧,从而有力地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发展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营造这样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不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而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具体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否定,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具体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家公共事务归根到底要通过公职人员贯彻执行。为政之道,首在用人,要能够行之有效地选拔、培养和使用公务人员。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唯学历等取人偏向,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不准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收买人心,不准个人为干部提拔任用打招呼、递条子。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恶劣现象,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推进决策体制改革。在现实政治生活实践中,一些“一把手”及领导者拍板定案,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几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决策模式。有的地方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唯上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围绕上级领导批示开展决策。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规定了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同时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的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推进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在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实际上使各级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人物”,处于“虚监”“失监”状态。克服这样的缺陷,就要形成严密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法治体系改革。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深入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要发挥儒家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要完善党委领导群团组织的制度,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的路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通过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缺乏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发展基层民主。必须建立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民主治理制度,实行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方法,对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企业职代会、城镇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要在社会民主政治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就一定能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